2023年2月13 星期一
共享經濟在智慧的時代如雨後春筍,在不同的行業展露頭腳。Happ. 小樹屋是第一個以小時計價來啟動閒置空間租賃的品牌,透過人人手持一機並具備無線網路的漫遊功能,穿梭在雙北–台中-台南三座城市之間,便捷且舒適地將閒置資源的使用權共享。
在小樹屋創立之初,還是共享經濟的萌芽階段,具備共享模式的品牌較為人所熟知的不多,例如 Uber、Airbnb。 近十年,隨著社群網路的發展、市場消費行為的改變、智慧型手機的普及,以及網路評價系統出現,共享經濟產業獲得日後崛起的根基。
因為智慧型手機讓品牌方能夠及時地與消費者做聯繫,從原先文書、 email 往來可能需耗時半天的時間,縮短成幾分鐘的客服回應;「什麼都有,什麼都賣,甚麼都不奇怪 !」這 #台灣電商 的濫觴也許大家都聽過的這一句廣告詞,讓網路購物成為日常的習慣;而店家可以增設黑名單、消費者可以根據收獲的商品評價,讓網路購物的信任機制向下扎根,即便沒有面對面購物,也能有效利用商家評價、商品評價等機制安心的消費,大大減少了購入品質不理想商品的心理負擔也能;最後,Facebook、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的出現,讓新的消費模式如病毒一樣迅速擴散,網購由此成為大家消磨時間的一大樂趣之一。
共享經濟發展至此,針對共享經濟這個新興商業行為,各國滾動式調整制定了不同法規,雖然有效減少了消費糾紛,卻也因為法規的框架,失去了原先的共享精神,進而被提出各種質疑;並且面臨不少談及「私有與共有」問題上的議題爭辯;即便正反面的評價以及市場的褒貶反饋聲浪不斷,還是能夠看出在這次共享經濟的革命浪潮下,成功翻轉了經濟市場的舊有商業行為,共享品牌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,形成一股無法小覷的經濟趨勢,新一代的消費模式接連改變了社會,深入到人與人交流的關係當中,或多或少是一段新關係發生的關鍵樞紐。
例如,當提出需要挪借一晚沙發,在與陌生人共處一室的同時,彼此交流的不單是借宿一晚,而是生活經驗與視野的互動;在與一群不同工作的遠距工作者,共同使用辦公的同時,用一杯咖啡的時間交流,會發現對方的工作與自己如何地迥異;當一位浪跡天涯的旅客坐上了在城市中穿梭載客的 Uber ,司機也許會跟他分享前一位乘坐在相同位置的旅行者流浪的故事。所以,沒有共享某個物件時,這些因緣際會的人際邂逅就不曾發生,或是鮮少發生在大家的生活周遭,但共享讓這些變異發生,讓人跟人的交流跳出網絡、鮮明熱烈了不少。
與此同時,小樹屋透過空間碎片化讓空間持有的成本有效降低;讓小樹屋使用者在台北像沙丁魚擠罐頭的生活環境因此突圍,讓自我放飛的空間有了新的詮釋方式。小樹屋具備各種型態配置,能滿足休憩、工作、聚會等不同需求,且交通位置便捷,能輕易被大眾所接納,讓自我的生活模式得以在安適的區域裡實現,還能更進一步與同好所分享廣傳。
小樹屋注重大家的使用需求,更勝於成為龐大且成功的商業體。
讓美好的事物在小樹屋中發生是品牌誕生的使命,追本溯源期望在台灣的每一個體能破除對空間的框架、時間的箝制,成就人人皆能享有、人人皆能自主完成想做之事的期盼。
隨著科技網路的發展,社會裡越來越多個體工作者、自媒體(KOL、YouTuber 等等)單單僅需要具備基礎的工作設備就能讓一切美好都發生;而全球經濟的規模,更是進入了創業者、斜槓族叢生的紀元,生活方式、工作模式趨近於多元多變的快速變動時代,近乎每一季都必須因應不同的模式改變做滾動式的修正,對應這樣變動大且變動快速的整體環境,小樹屋用靈活的地理位置、簡潔的設計佈置以及實用的設備,形塑出各種不同的生活樣貌。
而小樹屋更將社區中閒置的空間,開放給有需求的使用者,利用「分享」取代「持有」,讓每次的進駐都成為扭轉社區的動力,帶入更多的活水湧進凋零或不被為人所知的三維視野。
當共享品牌已經百家爭鳴,例如有 Wemo、GoShare、ChargeSpot、Raingo、YouBike 等等,不時有新的共享品牌出現在人們選擇的同時,共享概念將不再是個議題,而如何跟上人們生活的腳步,做出符合使用需求的服務才是重點。小樹屋也希望以空間服務的方式,進入人們的生活,與大家一起攜手打造更好更永續的未來,並讓每個有創造力的時刻在小樹屋被實現。